资生堂丽源信息化:流变时代的系统整合

 

  流变时代的企业管理没有所谓的“最佳定式”,一切在发展中建设,因此产生的信息孤岛也便没有“原罪”。信息化高速公路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资生堂丽源在信息化迈向纵深的道路上,眼前的这一道挑战,就是整合。

 

在资生堂丽源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开始就本着“崇本务实”的态度,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需要什么、建设什么。渐渐的,不同部门分别采用了不同供应商所开发的四个不同的系统。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快速发展,各自孤立的信息系统渐渐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自成体系的软件系统,经过了调理变得简单而富有效率。原本到月底财务手工录入生产数据、销售数据等信息,现在可以由销售系统、生产系统直接导入。流变时代系统整合的高明之处在于,让事情变得更简单。

 

  采访结束之后,从资生堂丽源出来,记者不禁为资生堂丽源信息化道路的艰巨而感慨不已。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在担忧,这样复杂的系统整合假如不是因为有一种执著的精神在起作用,要想成功谈何容易啊!

 

  虽说整合的过程难免趔趄……如今,在经历了挑战与成功,信息化项目人员的心情和室外的阳光一样灿烂明亮。

 

流变时代 发展之快

 

  资生堂丽源化妆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11月,是由日本最大的化妆品生产公司——日本资生堂与北京丽源公司共同出资设立的合资企业。其主营业务是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目前,该公司已在国内60多个城市的300多家大型商店设立专柜,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销售额均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

 

  资生堂丽源的管理模式,既不是照搬日本企业的既定模式,也不是把中国企业的惯例拿来,而是根据经营环境的流变和企业自身条件的流变,从实际出发不断动态调整。包括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也不例外——

 

  最初,资生堂丽源根据业务的需要,委托日本N软件公司开发一套销售物流系统;同时,为了财务核算,又选用了国内一家专业财务软件公司W公司提供的财务软件系统;后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又委托C软件公司开发了生产管理系统;伴随着企业扩大员工增加,资生堂丽源又选择了G公司的人事软件系统。到2002年,资生堂丽源的各主要系统都建立起来了。

 

  起初,四个不同部门分别采用各自的系统,各成体系地运转,较好的解决了各自部门内的运营和管理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信息孤岛”所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

 

  中国化妆品市场群雄并起,品牌参竞争激烈,市场瞬息万变。资生堂丽源仅靠已有的实时掌控遍布全国的销售终端的信息化管理远远不够。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产、供、销、人、财、物的集中优化管理,,提高资金周转速度,降低成本,实现快速反应。而目前各自孤立的信息系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资生堂丽源走到了IT与业务、信息化与管理相整合的十字路口,开始寻找整合的解药。

 

驶离孤岛 艰难整合

 

  整合,谈何容易!当资生堂丽源开始寻找那个“能把各个系统连起来”的“东西”时,当资生堂丽源开始去接触一些软件供应商时,才发现这个“东西”的实现并不那么容易,因为原来的四个系统哪个跟哪个都不兼容,整合不仅需要作出各系统间的复杂接口,更需要整合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梳理优化以及多个相关单位的协调。

 

  一些国内很大的软件公司也都坦言,不如把四个系统废掉重新再来,但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较长的实施周期,以及改变操作人员的使用习惯,这显然不太现实。

 

  正在资生堂丽源左右为难之际,金蝶给了资生堂一个肯定的答案:保留目前使用的销售、生产、人力资源系统做为前端业务平台,建立以金蝶K/3财务+物流管理系统为基础的后台管理平台,通过接口程序把业务平台中的数据导入管理平台,同时优化管理流程,实现集团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模式。这样各系统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和提升,即保留了原有的业务应用,又提高了管理职能,可谓一举多得。

 

  此方案经过资生堂丽源、金蝶与相关各系统供应商的谨慎论证,最终获得一致通过,这一涉及用户及五家软件公司的项目迅速的实施开来。

 

  首先,需要将W系统的财务数据导入金蝶财务管理系统之中,同时需要开发金蝶K/3N公司销售系统、C公司生产管理系统、G公司HR系统的接口,并调试成功,系统定义工作的同时,相关的培训也如期展开……为了确保系统的准时上线,资生堂丽源信息化负责人特地为四家软件公司工作人员设立了临时办公室,并要求相关人员直接到临时办公室上班……

 

迈向纵深 任重道远

 

  流变时代的企业管理没有所谓的“最佳定式”,一切在发展中建设,因此产生的信息孤岛也便没有“原罪”。一个企业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获得高水准的流变响应能力,整合的思想已经成为业界制定信息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资生堂丽源的信息化系统经过整合后,迅速在运行中体现出优势:在财务管理方面,通过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将全国各办事处和数百个专柜的财务信息及时汇总到总部,使得对资金的控制和成本核算大大加强,预算管理得以实施,决策变得更加快速和准确;在销售方面,渠道逐渐e化和扁平化,实现了分销物流一体化的模式;同时,通过这个一体化、信息化的运营管理平台,使得运营成本降低,效率和市场反应速度大幅提高,并为后面的管理系统扩展升级夯实了基础……

 

  在《圣经·出埃及记》中,迦南是神对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是一个流着牛奶和蜂蜜的圣地。以色列人必须越过沙漠、历经磨难才能到达。

 

资生堂丽源的信息化工作并没有到此结束,而是继续前进,迈向纵深。

 

 

 

 

点评分析:

信息孤岛

资生堂丽源的这一段历程是目前许多单位正在过的一到坎,也是中国信息化在这一段的发展过程的缩影。

 

信息孤岛的发生原因

信息孤岛的产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于人的认知原理所决定的。站在山上俯瞰山下的迷宫时,我们会觉得很简单,走出去并不难。今天的信息化专家会觉得那些信息孤岛的设计者很短视,这么简单的演化都想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是一步一步的,我们更多的是见着拆招,我们始终没有机会纵览全局。我们去责怪前辈缺乏远见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孤岛,就好比站在山上的孩子去嘲笑在山下迷宫中反复折返的行者。

另一方面,人类的发展是建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体育比赛中,选手只会考虑赢得比赛而不会去分心思索获胜后的演说辞。当遇到问题时,我们的主要精力都会投入在解决问题上,而很少有人去考虑问题解决后的整体局面如何最优化。从而,在摸着石头过河的信息化初级阶段,由于业务的需要,一个一个的业务系统被各自独立地运转起来了,又随着业务的需要(信息孤岛制约发展),应用整合又摆上了信息化负责人的议事日程。

信息孤岛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是什么人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信息化特有的情况,全球每年的应用集成近有近3000亿美元之巨。

信息孤岛的类型有很多,不仅企业内各环节存在着信息孤岛,企业间也存在信息孤岛,所以供应链管理和B2B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甚至政府机关之间也存在信息孤岛,在很多地方,有多少个委、办、局就有多少个信息系统,每个信息系统都由自己的信息中心管着,有自己的数据库、自己选择的操作系统、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完全是独立的体系。

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消除信息孤岛,不仅是内部消除孤岛,而且要消除外部孤岛,最终形成闭环。发展电子政务需要消除信息孤岛,政府机关之间需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最终实现网上政务协同,使社会大众真正享受到一站式办公服务,另一方面,政府与民众之间也亟需加强信息沟通,社会信息资源需要公开,政府公共信息需要透明。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解决信息化初级阶段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不再让新的信息孤岛继续出现。

 

遗留信息孤岛的解决

应用集成是解决信息孤岛的基本途径,它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首先是数据层面的集成,共享或者合并来自于两个或更多应用的数据,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但仍涉及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冗余以及完整性的保持等诸多难题。

而后是应用系统集成,使不同应用系统之间能够相互调用信息;

然后是用户界面集成(界面重组),它将原先系统的终端窗口和PC的图形界面使用一个标准的界面(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使用浏览器)来替换。一般的,应用程序终端窗口的功能可以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面向用户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表示层。

最后是业务流程整合——优化原有的业务流程,并通过流程把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最理想的层次。

目前,国内的应用集成更多地处于数据层面的集成。

数据集成经常采用数据库中间件与XML-RDBMS中间件完成。

应用系统集成和业务流程整合的实现方法为:API调用、业务组件调用以及目前最新的基于服务功能调用三种方式实现。在技术实现上,有微软的COMDCOMCOM+OMGCORBA,以及JavaEJB组件标准。

用户界面集成将对带有API或没带API的应用进行打包处理,使之可以被以组件为标准的最新应用(Web应用)直接调用

传统意义上的应用集成存有很大的客户化程度,提供得更多的是咨询和服务,它不能被称为是一种产品。对于行业客户来说,除非一个行业已经有自己的协议标准,否则也无法实现行业化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大部分的应用集成都是紧耦合的集成模式,比如在案例中,金蝶以其K/3为核心,集成或改造了四个原有系统。紧耦合集成模式的结果虽然解决了用户目前的困难,但从长远角度上看,并不利于用户单位业务流程的调整和重组,缺乏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将会成为新的孤岛。

最后,所有开放标准(诸如WEB SERVICEXMLCORBA)的发展,都并未改变应用整合技术难度大、项目风险高、成功率低、成本昂贵的现状。

 

杜决新信息孤岛的产生

由于历史原因,信息系统在建设时只考虑眼前的需求,并没有为未来的集成需求预留空间,因此产生了诸多的信息孤岛。如今,各国的大企业与政府机构都在想方设法在化解这些孤岛,过去犯错误我们可以用认知原理来解释,现在要在出孤岛,CIO将难脱其责。

那么我们如何在新系统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避免此类问题重演呢?

首先,进行不走形式的信息化规划。西方现代管理思想中极其推崇计划,渗透在其企业管理(如MBA课程)、项目管理(如PMBOK)、质量管理(如ISO9000)的点点滴滴中。或许是因为过去中国吃了计划经济的亏,很多单位根本就没有信息化规划,许多单位的信息化规划根本就是走形式的。而实际上,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想要做到高瞻远瞩并不难,善用外脑即可。

其次,注意利益关系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孤岛是部门利益条块分割的产物,一部分的信息孤岛是可以用技术来解决的,还有一部分则必须用技术加利益协调来解决。我们知道,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一种其它行业都没有的风险,这就是信息化的建设还是一项管理工程。这是因为,信息系统是新生产力的代表,它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应用整合、互联互通甚至调整管理运作机制和业务流程,这些必然会触及到某些部门或某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用户单位最高管理层的明确态度并辅以积极务实的利益协调,信息孤岛必将层出不穷。

最后,开放思想。有人在分析北京的交通堵塞状况后,认为无论如何拓宽马路,北京的交通状况仍难赶上国外同类都市,其理由是,北京的“城文化”超强,一个小区、一个单位、一所大学都是一座“城”,“城墙”环绕四周,只有几个“城门”能够出入,管理起来确实容易多了,但是车不堵就不行了。从消灭信息孤岛的角度上说,上述心理趋向无疑会加剧限制信息的流通与共享。为避免使公共信息成为某一部门自己的私有信息,我国信息化的最高管理机构国信办曾多次下文鼓励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推动政府信息公开。

 

冲出信息孤岛,实现行业、政府、企业以及企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协作,最终实现社会所有信息的大一统,这是IT从业者的梦想,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动力。

 

 

注释:本文发表于《中国信息化》杂志